12月学习资料: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华林幼儿园课题学习活动记录
区“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幼儿园STEM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研究
活动时间 | 2022.12.10 | 记录人 | 杨洋 |
参与人员 | 课题组全体成员 | ||
学习主题 | 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 ||
活动记录 | |||
在早期STEM教育中如何创设真实、情境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深度的探究?如何优化调整设计教育活动有效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如何参与幼儿的操作活动才能适宜的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因此,本次研究将从教育资源利用、教育活动设计、成人指导三方面给出路径支持。 (一)重视教育资源的支持与利用 瑞吉欧教育体系强调:“环境是重要的‘第三位’老师”。幼儿阶段需要持续的操作体验来促进其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深度学习的实现也要通过幼儿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因此成人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和物质环境。[3]早期STEM教育中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氛围的营造都应是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同伴合作,教师的有效指导。 1.创设可视化的学习环境。充足的学习材料,真实的学习空间创设是幼儿能够进行积极探索学习的外部条件,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支持条件。早期STEM教育是要基于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生活和游戏场域中的真实问题,为幼儿创造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活动环境,促使他们融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克服各种心理和情绪障碍,以求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在生活和游戏中面临的各种问题。[4]学前阶段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操作探究活动都是要在“看得见”环境下开展。教师可以创设独立的STEM区角,将零散STEM相关月主题或学期主题在区角内实现统一。其次,根据小中大不同年龄阶段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小班幼儿处于由感知形象思维向具体直观思维过渡,STEM教育活动的开展可多放在本班教室开展,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能够引起幼儿好奇心、兴趣点的材料,再借助生动的卡片、视频等辅助。中大班的幼儿学习环境可以从班级教室延伸到科学发现室、户外等多个有探索可能的场所,学习材料从日常生活简单来源过渡到具有科学探索功能的材料,如:放大镜、动植物标本、杠杆装置等。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要在早期STEM教育中实现深度学习,营造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增加幼儿STEM活动探索自信心的关键。有研究者指出:“如果学生感到有内在的学习需要,他们就会主动努力地把握学习内容的主要观点和深层意义。”因此,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幼儿兴趣点选择STEM教育内容,让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养成好问好学的学习习惯,从而获得阶段性的STEM教育的原理概念。其次,教师做为幼儿活动的同伴之一,在活动中要时刻表现出对幼儿的关心、耐心。关注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幼儿出现操作错误时能够鼓励幼儿之间同伴互助,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提高自信心。最后,“融情与景”,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自身的情绪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度。教师首先要表现对活动的热情,通过语调、动作、表情等让幼儿能感受到探究活动的乐趣所在,引起幼儿的关注。再将自身角色由活动指导者转变为玩伴,与幼儿一起动手体验材料、解决问题,形成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 3.给予自由的学习条件。提供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在STEM教育活动中能产生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首先要保证的是幼儿探索时间自由化。教师在活动中讲解时间减少,将幼儿的自主操作时间由原来活动的基本部分的15~20分钟进行适当延长。同时有效利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及自主活动环节时间,让幼儿体验持续的科学探索。家长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时间为幼儿在家庭中开展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安排固定时间,如睡前亲子时间等,可与幼儿一起在家庭中合作探究活动。其次,需要保证空间自由化。开放而适宜的实体空间设置是引发幼儿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重要外部支持,也是开启深度学习的重要支撑。[5]STEM教育的开展需要给幼儿提供宽敞,易于合作的活动空间。在活动人数,空间位置确定上都要依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幼儿各自的发展水平做出恰当的布置。此外,要打破各区域间隔离。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有时会用到例如美工区的剪刀等材料、图书区有关的参考书籍等,教师要及时支持幼儿打破单一区域活动思维,主动实现区域联动。最后,家庭、科技类博物馆等社会资源也要做为空间资源之一,及时给予幼儿STEM学习中提供学习支持。 (二)及时优化调整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开展什么样的STEM教育呢?美国幼儿教育家丽莲·凯茨指出,“应该基于四方面的目标来实施,即感受、理解、能力及学习品质”。[6]从学习难度来看,由简单到复杂;从学习层次上来看,从浅层学习逐步的过渡到了深度学习。而要实现这一过渡环节,是要以教育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为依托,最终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 1.教学设计贴近幼儿已有经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教育活动才能将幼儿被动的学习行为变为主动,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情感基础。自21世纪STEM教育传入国内,教育者就开始思考将STEM教育与本土化的课程相结合。教师要掌握早期STEM教育本身的特点,课程设计架构,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高阶思维做为设计中不变的宗旨。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幼儿、本园、本地区,以生活实际为基础设计出具有地区特色、园本特色、班级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能让幼儿在参与时以旧经验为基础,学习动机为支持,主动学习新经验,从而实现新旧经验联系,最终达到迁移性的深度学习。教师还要吸收本土五大领域中的优秀活动内容,与其进行整合。已有研究者将整合后的教育内容大致分为四类:“‘生存系统’‘物质系统’‘地球与空间’‘技术与生活系统’”。[7]在符合幼儿已有经验水平的基础上更加的系统化,不断提高其理解、归纳、应用能力。已有经验的不断巩固与充实,有利于不断的促进幼儿问题意识萌芽、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度学习的产生。 2.教学实施形式多元化。早期STEM教育活动开展形式的多样性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组建“儿童工作室”,依托现行开展的STEM教育活动,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深度学习为目标的前提下,设置“STEM儿童工作室”。全园混龄儿童工作:中大班幼儿预先帮助小班幼儿了解STEM教育简单内容,提高小班幼儿对于早期STEM教育学习的兴趣,为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平行班融合式儿童工作室: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其STEM教育活动在内容选择、开展方式、知识获得上都各不相同。因此,为满足幼儿需要,使得STEM教育的活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活动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沟通,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去发现STEM教育知识建构中的不足,以不断的促进个体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活动本身类型。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给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彼此交流的的机会,多开展合作性学习。在区域活动中,要借助提供的区域探究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趣味性,激发幼儿个人或者主动合作的意识,也能让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集思广益,体会到合作共赢的优势。 3.教学评价系统更加系统与全面。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是持续渐进的,而这一过程是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数字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更多的是对学习过程以及其表现出的学习品质的评价。早期STEM教育践行以主动性、思考性和创新性为指向的评价。[8]二者都注重对幼儿学习给予全方位评价。首先,在STEM教育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去了解幼儿已有的STEM教育相关知识用以推测当前是否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在活动开展中,采用及时观察,视频录像,与幼儿课堂沟通等方式。判断幼儿是否具备主动学习,分析、创新、思考与同伴合作等深度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所设计的早期STEM教育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开展方式、活动中对幼儿指导进行多元主体的评价。同时分析幼儿深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对今后开展STEM教育活动提供有效的建议。其次,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对幼儿学习过程中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通过学习故事中“注意”“识别”“回应”对幼儿在STEM活动中参与度、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也可通过制定相关“STEM教育活动”评价表,从学习主动性、问题解决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新旧知识之间运用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教师指导幼儿深度学习提供帮助,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提高STEM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深度学习。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深度学习 幼儿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教师、家长等成人的支持与指导成为影响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明确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明确成人的角色定位,构建师幼、幼幼间的学习共同体。 1.发挥幼儿自主性,提高活动参与度。在活动中积极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为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能。早期STEM教育活动中涉及的学习内容宽泛,材料种类多样,教师负责为幼儿提供发展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而如何选择、如何使用,完全由幼儿自主决定。要鼓励幼儿摆脱固有的经验,自主探索发现材料的潜在价值,在活动中体会材料操作,问题解决带来的成就感,增加自信心。其次,在早期STEM教育活动开展中,鼓励幼儿结合活动难易和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活动组织方式,包括个别活动或小组合作,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又在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探究,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教师也要善于把握参与活动的关键时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方向和形式上的指导,随时观察幼儿的活动参与状态,为防止幼儿长期单一操作活动造成疲劳,可组织竞赛方式及时调动幼儿的活动参与兴趣,也可及时更换趣味性的操作材料,或增加材料难度以再次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适时转变方式促进深度学习。 2.成人有效及时的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9]在活动前,教师要明确幼儿所在目前年龄阶段对于早期STEM教育的内容掌握情况、是否已经建立初步的早期STEM知识体系、以及对STEM教育的兴趣关键点。确定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早期STEM教育活动。基于此,才能保证幼儿在活动中能在已有的早期STEM教育相关知识基础上理解,分析新的知识经验,促进深度学习。(2)在活动中,要坚持早期STEM教育活动的真实性、情境性、问题性,给幼儿营造一个能进行深度学习的环境。同时,让幼儿在项目式的活动中去感知问题情境,作为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以解决问题。(3)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按照遗忘规律去组织幼儿将获得的STEM教育知识以多种的形式展示,以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其次,家长也应该秉持家园共育的理念,了解幼儿园开展的早期STEM教育活动基本内涵、特征。知道幼儿当前学习层次是否达到深度学习,主动与幼儿园沟通了解幼儿当前学习现状。幼儿园通过定期组织亲子学习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水平,以正确的方法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同时幼儿园要寻求机会让家长了解早期STEM教育和深度学习有何关系?如何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以便于家长能在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中起到积极作用。 3.幼儿为中心,构建他者性师幼关系。要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前提是教师自身首先要明确在早期STEM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引导者。因此,在早期STEM教育中主张构建他者性的师幼关系,首先教师要明确幼儿做为“他者”的角色定位。幼儿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个体,相应的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有差异的STEM教育活动所需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成为自己探究活动中的主人。教师要明白幼儿做为“他者”的角色,发现并认同他们正在早期STEM教育学习中操作、分析、思维发展各方面的差异,以此通过多维度评价幼儿的深度学习。其次,在深度学习中不仅是知识经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也是自我态度的培养。因此在深度学习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不可缺失的,教师在早期STEM教育的活动开展中,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合作交流氛围,肯定幼儿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给幼儿在深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与他人合作时给予及时指导,促进教师对于“他者”角色的认同,以此构建和谐的他者性师幼关系,在早期STEM教育中支持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 |||
备注 |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