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也称“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病原体:一组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患者的粪便就可以检测出病毒,通常发病后一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
预防措施:
1、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2、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
3、合理饮食, 加强营养,多饮水;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加强体能锻炼,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5、本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5、家长发现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6、学校每日晨检,加强午检,发现可疑患儿时,立即隔离并联系家长带回及时就诊;对班级所用的物品、玩具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隔离患儿不得少于14天,隔离期满由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